【食品新知】與營養師一起走過咖啡的歷史

你知道嗎?全世界的貿易期貨中,咖啡是排行第二,僅次於石油的貨物,顯現出咖啡消費量是非常恐怖的。

依照國際咖啡組織的報告,在2014至2015年間,全球咖啡產量達到1.4億包,每包為60公斤,這個風靡全球的飲品,是從哪裡開始的呢?今天的專欄要簡單的告訴你!

咖啡的傳播路線

咖啡,嚴格說起來是咖啡豆的水萃取物,咖啡豆則是咖啡果實中的種子,是一種原產於衣索比亞的植物,傳說中牧羊人在牧羊時,發現羊隻吃了某種植物後異常興奮,而這種植物就是咖啡

在中古世紀之前,衣索比亞的軍隊入侵葉門,因而將咖啡帶入了阿拉伯世界,再隨著中古世紀的阿拉伯帝國、十字軍東征等等大小戰役,讓原產於衣索比亞的咖啡,傳入了歐洲。

當時,咖啡在歐洲大陸是一種高檔的飲品,甚至因為有著「玩物喪志」的問題,讓羅馬教廷一度禁止大家喝咖啡。

咖啡,隨著大航海時代再次傳入了東亞,因為東印度公司的緣故,讓咖啡開始在印尼種植,而又透過外交的交流,咖啡輾轉的送到了南美洲的巴西,這才讓中南美洲開始種植咖啡,直至今日,巴西成為了全世界前三大的產區。

咖啡種植與咖啡帶

從美州的夏威夷、中南美洲的瓜地馬拉、巴拿馬到非洲的肯亞、衣索比亞,最後到越南、印尼與台灣,有沒有發現這些種植咖啡的地區,都位於熱帶至亞熱帶地區呢?

沒錯,這就是適合種植咖啡的地區,稱為咖啡帶(coffee belt),是指從赤道到南北緯23.5度的地區。咖啡的種植,又會因為各地區的海拔而有所不同,如:台灣地區適合種植阿拉比卡品種(Coffea Arabica),越南地區適合種植羅布斯塔豆品種(Coffea Robusta)。

(photo credit: Coffee For Less.com)

台灣的咖啡簡史

台灣咖啡的歷史,可以源自於日本,日本在明治天皇期間受到美國黑船的叩關,加上後續明治維新,讓日本全面的接受西方文化,也培養了日本人喝咖啡的習慣,到現在日本的咖啡豆的消費量是713萬包(每包60公斤),台灣的消費量僅僅為39萬包而已。

台灣的咖啡,是日治時期引進的,由於日本氣候屬於溫帶氣候,不適合種植咖啡,但又有龐大的咖啡需求。

所以日本政府在小笠原諸島開始試種咖啡,進而拓展到沖繩與台灣,在恆春、嘉義等地引進培育,並確認在台灣的地理氣候下,最適合栽種阿拉比卡種。

台灣的咖啡產業在20世紀初是非常有名的,但是在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,台灣的咖啡事業幾乎被消滅,直到2000年後,因為政府的推廣等等因素才逐漸復甦,

以2003年而言,台灣本土咖啡僅產35噸,到了2013年時增加為874噸,可顯示出台灣本土咖啡的蓬勃發展。

很多人會以為古坑是台灣本土咖啡的重鎮,但實際以產量而言,台灣產最多咖啡的是台東、其次是屏東,再來是南投,而古坑所在的雲林,產量僅有55噸,還比嘉義和台南少,但因為行銷策略的緣故,讓古坑幾乎成為台灣咖啡的代表。

有在喝咖啡的人大概知道,真正的台灣咖啡是非常昂貴的!仔細看一下上述咖啡帶的國家,都是屬於開發中國家,甚至很多區域還是未開發的,這裡的人工成本非常便宜。

但,台灣相對於這些地方,人力成本非常高,每公斤生產成本達到400元,下次如果到咖啡廳,是可以點一杯真正的台灣咖啡來感受一下喔!

Loading

發表迴響